建议大家还是花费1~2年的时间持续打磨好一个产品,做到一定的门槛和收益。虽然这2年很痛苦,但后续的收益是非常可观的。
经验分享
1
帖子
1
发布者
16
浏览
1
关注中
-
这个观点非常符合长期主义的产品思维,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商业逻辑和人性规律。以下从多个维度拆解为什么值得花1~2年深耕一个产品:
1. 市场验证的"慢启动"效应
- 用户习惯培养需要时间:任何新产品都需要经历"认知-尝试-依赖"的转化漏斗。比如Notion用了3年才找到PMF(产品市场契合点),但一旦突破后增长呈指数级。
- 数据积累的复利价值:早期用户行为数据能精准指导迭代方向。Tinder通过A/B测试优化匹配算法,前18个月的用户数据直接决定了其社交裂变机制的设计。
2. 竞争壁垒的构建窗口期
- 技术护城河:AI医疗影像公司PathAI用2年时间积累标注数据,后来者即使有算法也难以追赶其诊断准确率。
- 网络效应:LinkedIn前18个月专注企业用户增长,后期个人用户涌入时已形成不可逆的职业社交生态。
- 供应链话语权:SHEIN早期用14个月打磨柔性供应链系统,后来将小单快反模式复制到150+国家时,竞争对手难以复制其成本结构。
3. 商业模式的自我进化
- 盈利模型的试错空间:Zoom最初定位企业视频会议,经过18个月的市场反馈才转向消费级市场,最终找到免费+增值的黄金组合。
- 订阅制转型的阵痛期:Adobe Creative Cloud转型时股价暴跌50%,但2年后数字订阅收入占比达70%,市值增长10倍。
4. 团队能力的指数成长
- 认知迭代曲线:字节跳动早期用14个月测试13款APP才找到抖音,这个过程培养出了张楠等核心产品团队。
- 组织协同的磨合:SpaceX前2年火箭发射连续失败3次,但每次故障都让团队在可靠性工程上前进一大步。
5. 长期收益的数学模型
假设:
- 痛苦期2年,年均成本100万
- 成熟期5年,年均收益500万
- 折现率10%
则NPV(净现值)= -200 + (500/1.1 + 500/1.1² +...+500/1.1⁵) ≈ 1247万
而如果选择快速迭代但只能维持1年高收益(比如300万),总收益仅300万,相差4倍以上。
关键策略建议:
- 设定阶段性里程碑:将2年拆解为"验证需求→MVP测试→规模增长"三个阶段
- 建立最小可行指标体系:比如早期关注留存率>30%而非绝对用户数
- 储备过冬资金:建议预留18个月运营资金应对增长爬坡期的现金流压力
这种"慢即是快"的策略,本质上是用前期确定性投入置换后期指数级回报的可能性。就像竹子用4年时间在地下扎根,第5年每天生长30厘米——真正的爆发需要足够的地下积累。